關於「陪玩」,這是我大多時候的作法。寧寧老師。諮商心理師的育兒隨筆。



有媽媽在課堂上問我
「怎麼陪寶寶共讀啊?」
「有沒有什麼訣竅?」

我想,似乎是「陪伴」這個議題在困擾著媽媽們

寶寶出生之後
我們就「陪伴」在他們身邊了
只是依照不同家庭的背景
陪伴的方式、性質有所不同



我個人覺得
陪伴是可以很單純、很簡單、很有愛
例如,認真的「觀察」就是一種陪伴
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
只是單純的觀察
父母的收穫就可以很多

進到正題,不同的活動都可以陪
那要怎麼「陪玩」?

先不說那種要互動的玩
單純的寶寶在玩玩具,我們如何陪?


首先就是,「觀察」寶寶玩
有爸爸媽媽會問,怎麼觀察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
「看著孩子,很單純的看」



這邊說一下
可以「現象學」的態度來進行觀察

  1. 回到事物自身
  2. 存而不論,排除一切預設立場與預設方法
因為,
我傾向許多事情都先讓蜜亞醬自己探索、摸索一番
因此,在孩子探索的時候、玩玩具的時候
就是觀察的好時機
同時,我即使心中有怎麼玩的想法
也不會介入他的玩法

我會先把玩具放在家裡的某個地方
讓孩子自己某一天突然的發現
然後,「觀察」他發現玩具的反應
那種表情,大概是就是我們做媽媽的動力來源之一吧

我會等待,單純的看著,純粹的觀察
很多時候,我甚至一句話都不說


如果蜜亞醬自己需要我
他自己會來找我
用寶寶手語跟我說
請我「幫幫忙」
觀察時往往會發現,
孩子的玩法
跟我想的不一樣
這就是所謂的創意吧
不受到大人或其他的框架限制的發想
一種發散性的思考

然後觀察的尾聲,會在孩子玩一玩就不想玩了之後結束
當孩子跑一邊去玩別的
這時候,就是換我玩
我自己也會研究這個玩具怎麼玩
去研究、摸索一番

有趣的是,蜜亞醬看到我玩
她自己也會觀察到,媽媽跟我玩的不一樣
而小孩子對不一樣是非常敏感的
她自己又跑過來,把玩具再拿去玩弄一番
他可能就繼續玩,也可能「邀請我」玩我的給他看
他可能會先看完,或者中間就搶著拿去玩
我覺得都無仿
這就是寶寶自己想要探索的動機
自己願意嘗試,也願意讓大人分享

有的時候,孩子不想玩,沒有耐心玩,

是因為玩具被孩子玩到一個極限了
此時,我就問孩子說,要不要媽媽陪你玩呢?
通常爸爸媽媽的邀請
寶寶都是來者不拒的


觀察之後,再介入,伴隨孩子的狀態
不帶大人思考的進入孩子的玩樂世界

獨玩有獨玩的樂趣
陪玩也有陪玩的好處
重點在於,家長的態度
你想在這個過程中
去激發、培養孩子的什麼內在素質

我所分享的陪玩,只是其中一種
是我目前這樣做的
這是一個正向循環的陪玩

孩子自己玩,玩到極限
爸媽陪著玩
增加不同的想法
再自己玩
爸媽陪著玩的循環
這樣的學習螺旋中
孩子的「認知基模」不斷增長

基模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未來各種學習能力的基礎方塊
舉例說明,先學字母、再學單字、再學句子,再說聽跟學...基模好比這些要累積的知識一樣,像磚塊一樣,幫我們堆砌成堅固的牆壁、變成房子....


補充分享

「觀察、等待、了解」,是我掌握的幾個教養態度與行動
我不會很快介入寶寶行為的當下,除非有立即的危險

我發現,有等待和觀察,我們也比較能瞭解寶寶的狀態
而用「接近他們」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觀察透澈了,會發現寶寶對很多事情都可以理解
當我們與他們溝通時,他們都是聽得懂的
例如,蜜亞醬對剪刀好奇
我給她時間摸一摸
然後跟他說,剪刀是刀
拿不好,會受傷,先給媽咪
至此之後,她知道剪刀危險,每次都拿給媽媽
其他物品也是,他看一看摸一摸就會拿給我





教寶寶,是需要我們的態度與耐心
相信寶寶,在接納寶寶中,給寶寶引導

寧寧老師寶寶手語
寧寧老師寶寶瑜伽
寧寧老師親職諮商教育

更多分享,可以到寧寧老師臉書粉絲專頁,蜜亞麻花園瞧瞧https://www.facebook.com/mia.tbea.babysign.language/?pnref=lhc

留言

熱門文章